2024年11月29日,“变革与可持续新生态”第五届艺术管理研究生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零陵路校区成功举行。论坛开幕仪式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沈舒强教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冯磊因会委托艺术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孙宁宁代为宣读开幕致辞。在致辞中,冯磊副院长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向各位嘉宾和参会的学术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变革与可持续新生态”主题强调学术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旨在汇聚来自艺术管理及不同学科研究生的智慧,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前沿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平台,激发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助力他们在未来的艺术管理领域中发挥领导作用,促进艺术管理研究对社会的价值贡献。
开幕仪式结束后,论坛通过八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不同议题,由入选论坛的参会者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各位参会者利用本次论坛的学术平台,畅所欲言、广泛交流,激发智慧的火花,开拓思维的边界,通过这次论坛为艺术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平行论坛(一)
艺术管理理论与艺术组织管理研究
平行论坛(一)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沈舒强主持,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田川流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赵乐、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成啸。
英国爱丁堡玛格丽特皇后大学的谢昊辰以《从研究哲学到研究实践:包容性艺术管理的批判实在论探究》为题,探讨两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哲学”以及何为“批判实在论”,强调在艺术管理领域进行哲学思考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阐述批判实在论将为实践带来怎样的创新和挑战,提出我们迫切要发展出一种反思性、包容性和批判性的艺术管理研究范式。
鲁迅美术学院的徐杺卓以《艺术管理语境下新时代艺术家属性与需求及其启示——基于管理理论中人性观嬗变的探讨》为题,对新时代艺术家的复合属性进行了综合性阐释,并结合当代艺术家相关的统计调查结果,对契合当代艺术家复合属性与多元需求的管理及激励方式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指出艺术管理方法必须是符合实际且富于变化的。
复旦大学的黄扬昕以《数字化时代的表演艺术品牌价值评估与管理》为题,对数字化时代的品牌资产模型进行了重构,并通过基于音乐剧制作公司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该模型,提出表演艺术组织应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积极开展顾客关系管理、兼顾宣发数量与质量。
上海音乐学院的邓朗然以《创新扩散视角下表演艺术组织SOP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为题,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探讨表演艺术组织在项目管理中实施SOP的现状、限制因素以及关键难点,提出需要加强培训、简化流程、调整框架以优化SOP设计。
中央音乐学院的王乐萱以《一带一路战略下表演艺术组织的功能耦合与协调发展——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为例》为题,阐述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集成功能、融合功能与创新功能,提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与“一带一路”战略存在深度协同,联盟的内部协调是确保联盟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平行论坛(二)
艺术生产与艺术家角色
平行论坛(二)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陶辛主持,原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费维耀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艺术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昌青、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颜聪。
上海大学的王雅雯以《行为艺术展览中的社会影响与个体疗愈——基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展览的实证分析》为题,通过自己的志愿者经历为例,对阿布拉莫维奇的过往行为艺术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行为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个体疗愈与自我认知重建的促进作用。
北京舞蹈学院的张钊辉以《基于“展览舞蹈”的舞蹈策展工作概念初探》为题,讨论了舞蹈策展存在的意义及展览与舞蹈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舞蹈策展及展出是展览行业值得发展的一部分,探讨了舞蹈对视觉以及展览带来创新的可能性。
上海音乐学院的程昕蕾以《中国大陆独立乐队商业路径研究》为题,通过新裤子、回春丹等乐队为例分析了国内乐队商业化的路径和方式,归纳了各乐队在宣传及营销的突出特点,并与国外乐队进行对比,总结了国内乐队商业化的优点及不足。
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浩均以《自得琴社的独特性表达》为题,根据自得琴社的发展历程,归纳了自得琴社对古琴音乐做出的贡献以及其在演出及运营中的特色,并通过分析其音乐表达、演出视觉和叙事等方面总结了自得琴社的独特性。
星海音乐学院的陈奕澄以《脆弱性与适应性:基于英文文献计量的新媒体时代艺术家角色研究特点与趋势分析》为题,通过citespace这一学术分析工具,以大量数据详细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艺术家扮演的角色,认为未来对新媒体时代艺术家的角色研究重点将聚焦于生产者的第四范式,讨论包括新媒体时代艺术家作为生产者的角色呈现、个人品牌经营、身份认同、社会价值、经济收益、艺术体制等问题,并通过对艺术家的分析撬动更大的社会机制讨论。结合跨学科分析视角,选择质性、量化的分析方法,拓展其复杂的角色建构研究可能。
平行论坛(三)
艺术传播
平行论坛(三)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周立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候微老师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魏星、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张潇雪老师。
上海音乐学院的刘天健以《志怪文化的影视传播研究——基于〈白蛇 2: 青蛇劫起〉网络影评的词频和文本分析》为题,通过文本挖掘收集豆瓣平台关于《白蛇 2:青蛇劫起》的影评,了解受众对该片的关注点与态度取向揭示其话语背后对传统志怪故事改写、创新美学的情感态度,对志怪文化的影视传播在吸引观众、促进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有效策略进行总结和建议。
湖北美术学院的金芷昕以《武汉地铁公共艺术空间构建与传播》为题,通过对武汉地铁内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理解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乘客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并且以现存问题为导向,为武汉地铁艺术空间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上海师范大学的周颖以《中华文化类微短剧共情传播机制研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为题,以共情传播为切入点,从国内外受众差异、文本内容、共情效果和渠道策略四个维度剖析其共情传播机制,以解决微短剧领域内容同质化、浅薄化及模式化等生态痛点。
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张是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皮影艺术高质量传播:理论逻辑、跃迁发展与驱动战略》为题,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皮影艺术高质量传播,分析其路径和实践中的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总结出新质生产力在传统艺术传播中的实践经验,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皮影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是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平行论坛(四)
公共文化与艺术参与
平行论坛(四)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方华主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董峰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主任刘素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教授王婧。
南京艺术学院的蔡雨晴以《古典音乐介入文化公共领域的动力机制研究》为题,集中探讨了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如何应用于解释19世纪古典音乐的社会角色和功能,以及该理论对理解古典音乐与大众文化、精英主义之间关系的贡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元芃以《我国文化政策研究回顾与瞻望》为题,结合胡惠林对我国文化政策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分期方法,将我国文化政策研究的研究阶段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就以上四个时期的研究内容分别进行详细解读。提出我国文化政策研究有着由宏观到问题、由总政策到具体政策、由中央到地方、由泛谈到实证的研究趋势。
上海音乐学院的李瑾昱以《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观众研究》为题,通过视觉感官、交互体验、沉浸式体验和信息接受度几个维度了解观众的体验感受,进一步分析观众和策展人本身对艺术季体验的看法。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进行撰写,最终找到艺术季在城市文化中进一步拓展的方法与路径。
山东艺术学院的李俏以《美育破局下的艺术管理:互促共享机制与社会价值重构》为题,并以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艺术管理实践与美育教育如何并肩同行,通过跨界合作与网络构建,实现互促共享与社会价值重构。作者最终找到具体实践方式,从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教育,艺术与商业几个角度构建全社会美育共享机制。
平行论坛(五)
数字技术与艺术呈现
平行论坛(五)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颜聪主持,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赵乐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沈舒强、原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社长费维耀。
北京舞蹈学院的康禹萍以《数字剧场的探索性实践:定义、分类、生产逻辑与挑战》为题,通过由表演艺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剧场开展进行介绍,以媒体投影、MIDI控制、动作捕捉、网路直播,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剧场表演,不断探索数字技术与演出结合新型态,进行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宁远以《阅读、书写以及未来变化——结合小说〈弗兰肯斯坦〉谈 AI“复活”》为题,该主题借由结合小说《弗兰肯斯坦》来谈论 AI科技,使人们’复活’,“数字生命”继承了电影的一切遗产。通过吸收大量照片、视频等图像数据,AI可以掌握特定人物在外貌特征上的细微之处,进而生成高清、逼真的电影式人像。提出真正需要注重的问题,是AI技术一旦摆脱“邯郸学步”、发展至成熟阶段,那么它很可能会摆脱人类的引导,转而引导着人类的阅读。
星海音乐学院的陈永业以《创作者视觉下虚拟展览艺术创作理念研究》为题,以香港打击乐团的艺术发展项目" 香港艺术发展局 art go digital : 击艺游纵为例,探讨创作虚拟展览艺术创作理念,总结项目历程,以虚拟实景通过打击乐载体带出虚拟文旅、跨国文化等的中外文化虚拟实践,提供崭新视角,促进艺术科技发展应用。
中央音乐学院的薛天晴以《“线上演奏家”的初现与构建——演奏类网络直播主客体及社会效用探析》为题,以演奏类网络直播主客体及社会效用探析“线上演奏家”的诞生以及“线上演奏家”的全新规则。提出观众也同样经历着从被动到主动、从客体到主体、从剧院剧场到网络空间、从艺术价值导向到“全面”价值导向的多种转变,适应“线上观众”的全新规则。同时,在“线上演奏家”的构建过程中,其也在逐步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用,并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力。
上海戏剧学院的高铭婕以《数智融合:传统戏曲创新路径探究以 XR 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为例》为题,以数字化浪潮下的艺术生产变革进行开始,由四大主题进行开展,“艺术生产环境变迁、技术驱动的艺术创新、艺术与科技融合、跨学科研究视角”,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强调数智技术作为媒介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以《黛玉葬花》显示数智技术激活传统戏曲生命力,为传统戏曲提供助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提供力量。
平行论坛(六)
新媒体艺术营销与观众研究
平行论坛(六)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魏星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副教授王婧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候微老师、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周立。
上海师范大学的金秀婷以《网络视频平台中弹幕广告的受众参与研究》为题,从纵向历时性发展来看,受众弹幕广告参与可大体分为抵抗式、狂欢式和溢出式参与,体现了受众从弹幕文化影响下的抵抗、反叛到消费文化规训后的共创狂欢乃至品牌溢出。从横向宏观视角看,弹幕技术、弹幕文化、商业经济三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推动弹幕广告的发展,受众进行弹幕参与。这也为广告行业如何创新营销形式提供了参考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的杨千惠以《美术馆社交媒体营销效果及影响研究:以UCCA马蒂斯展览为例》为题,采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 借助高频词分析、情感分析和 SICAS 模型 , 系统评估了美术馆社交媒体营销效果,揭示了其对艺术参与的真实影响和社交媒体营销中博物馆的角色转型、功能拓展,观众的身份重构、参与深化,艺术内容作为核心地位的突出与重塑的角色,以及过程中受到的深层威胁与挑战,为未来博物馆、美术馆制定更有效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供了启示 , 同时也为未来研究艺术营销与参与理论提供了参考。
星海音乐学院的黄盛威以《古典音乐自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研究》为题,本文以双琴侠 TSV 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总结双琴侠 TSV 自媒体运营方面四大核心因素:内容塑造、巡回演出、流量收益、社群建设,以此构建双琴侠TSV 古典音乐自媒体运营模型,得出双琴侠 TSV 以塑造有趣的古典自媒体内容为核心,打造了:PGC 收益、TSV 社群、O2O 巡回演出的古典音乐自媒体运营新模式。
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小宁以《从艺术策划者视角论当代音乐推广的实践与探索》为题,首先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梳理来突出强调当代音乐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其次从宏观角度探讨当代音乐的推广环境和推广路径,以此来得到规律性的实践方法和形式借鉴。再次,通过对国际知名音乐节、专业院校和专业媒体的不同案例分析得出当代音乐探索更为可行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前三节的分析和结论,为我国当代音乐在价值导向、呈现方式、品牌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策略与建议。
上海戏剧学院的胡屹辰以《社群力量:社群经济视域下的剧院观众拓展》为题,研究问题聚焦于社群经济时代下观众拓展的变化,以社群经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为框架,得出三个结论:拓展对象从泛受众群体转向具有群体性质的网络社群;拓展路径需构建焦点社群、制造焦点内容、提供焦点场地;拓展目标是为实现可持续的观众拓展,包括数量扩展、丰富收入和提升审美能力。本文认为尽管许多剧院已意识到社群力量,但尚未形成可持续观众拓展模式,剧院需与社群形成良性互动,构建文化共同体,以实现观众拓展可持续发展。
平行论坛(七)
音乐剧与沉浸戏剧管理专题
平行论坛(七)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成啸主持,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艺术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昌青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董峰、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陶辛。
上海音乐学院的和瑜璇以《上海驻场音乐剧观众复购影响因素研究》为题,该题目聚焦于上海驻场音乐剧的观众复购行为。研究指出,尽管驻场音乐剧风格多样,但上座率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制作公司的经济收益。随着剧目数量的增长,市场需求并未相应增加,优质剧目同样遇到了上座率的挑战,表明市场需要培养更忠诚的观众群体。通过对观众的访谈和观察,文章深入研究了影响观众复购的关键因素,如剧目的创作质量、演出场地的设置、演员的表现、营销策略以及演出对于观众个人的特殊意义。最后,为音乐剧制作公司提出了提升观众复购率的建议,旨在促进驻场音乐剧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的郝子铭以《上海音乐剧公司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为题,讨论集中于音乐剧行业从业者的不稳定薪酬福利、工作模式(灵活用工与)以及如何增加收入渠道应对市场不佳。分析了性别差异与自我实现需求,探讨了艺术从业者的热爱与公司性质(国有与私营)对比。为音乐剧行业管理者提供劳动者的需求视角,在建立从业者保障机制、制定有效人员激励政策、提升行业从业者留存率与稳定性以及推动文化和艺术产业创新与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的马婧云以《粉丝群体对环境式音乐剧的参与式生产研究 —— 以上海星空间为例》为题,通过梳理中国⾳乐剧的发展、 受众构成及“剧圈⽂化”的产⽣及发展, 分析中国⾳乐剧粉丝参与式⽣产现象。本⽂以上海“星空间”环境式⾳乐剧为例,分别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认识和理解粉丝⾏动及意义表达,分析这些互动对⾳乐剧制作、⾳乐剧宣发和演员表演三个⽅⾯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乐剧⾏业视⻆探究如何与粉丝参与式⽣产协同发展。为环境式⾳乐剧制作运营与受众关系提供参考。
浙江音乐学院的陈依滢以《从参与到共创:体验经济时代的价值变革与沉浸式演出的未来探索 —— 以大型原创沉浸式戏剧〈新世界·破笼之宴〉为例》为题,以大型原创沉浸式演出 《新世界· 破笼之宴》为研究对象,运用 SICAS 营销模型,深入分析了该项目如何在感知、兴趣与互动、连接与沟通、行动和分享五个阶段吸引观众参与。此外,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观众群体的消费过程和消费心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旨在梳理沉浸式演出的发展趋势,并为可持续新生态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平行论坛(八)
艺术管理历史、文化保护与文旅发展、艺术乡村建设研究
平行论坛(八)由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张潇雪老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主任刘素华担任评议人,出席评委还包括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田川流、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方华。
上海戏剧学院的李金沐以《初立、整合与分化:论清代梨园公会的发展演变》为题,从顺治朝后的诸多演出史料出发,对于清代梨园公会的发展轨迹与演变原因进行深入梳理并重新审视,有助于弥补清代演剧研究的缺漏,为艺术管理史研究带来一定启发。
上海大学的李鑫以《艺术管理视角下扬州东关街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为题,扬州东关街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在艺术管理的视角下,如何妥善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方面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详细探讨。
上海大学的尤雪以《扬州雕版印刷数字化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为题,对扬州机制体制、技术与非遗资源整合、资金与专业人才以及新媒体传播,数字化保护的现状进行研究,为更好地推动数字化时代扬州雕版印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建议。
中央音乐学院的甄文清以《音乐艺术乡建参与式模式构建研究——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为例》为题,探讨了乡村振兴这一社会议题。以音乐艺术乡建为探索视角,以贵州省为爱黔行公益服务中心的“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相关理论,提出音乐艺术乡建参与式模式的构建思路—“参与-磨合-共创”。
中央音乐学院的郭幸子以《共识、 共建、 共创原则下的艺术乡建路径探索——以中山市坦洲镇新合村为例》为题,提出“共识、共建、共创”原则,将“咸水歌“作为审美再现的切入点,放大其独属的文化符号与衍变主题,打造以消费为核心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回流与经济活化,并为政府、企业、专家、群众四者间的共同力量发展提供切实、合理的规划路径。
闭幕式&颁奖典礼
下午16时,在结束了一天八个平行论坛的汇报之后,论坛于零陵路一楼报告厅举行了闭幕式及颁奖典礼,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孙宁宁主持闭幕式并宣读了一、二、三等奖获奖名单,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沈舒强进行了闭幕致辞。
(二等奖获奖者与嘉宾合影)
(三等奖获奖者与嘉宾合影)
(三等奖获奖者与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的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5名)
杨千惠 上海音乐学院
美术馆社交媒体营销效果及影响研究:以UCCA马蒂斯展览为例
李金沐 上海戏剧学院
初立、整合与分化:论清代梨园公会的发展演变
和瑜璇 上海音乐学院
驻场音乐剧观众复购研究
谢昊辰 英国爱丁堡玛格丽特皇后大学
从研究哲学到研究实践:包容性艺术管理的批判实在论探究
邓朗然 上海音乐学院
表演艺术组织SOP体系优化建设研究
二等奖(10名)
陈奕澄 星海音乐学院
脆弱性与适应性:基于英文文献计量的新媒体时代艺术家角色研究特点与趋势分析
黄扬昕 复旦大学
数字化时代的表演艺术品牌价值评估与管理
金秀婷 上海师范大学
网络视频平台中弹幕广告的受众参与研究
马婧云 上海音乐学院
粉丝群体对环境式音乐剧的参与式生产研究——以上海星空间为例
蔡雨晴 南京艺术学院
古典音乐介入文化公共领域的动力机制研究
刘天健 上海音乐学院
志怪文化的影视传播研究——基于《白蛇2:青蛇劫起》网络影评的词频和文本分析
郝子铭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剧公司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
康禹萍 北京舞蹈学院
数字剧场的探索性实践:定义、分类、生产逻辑与挑战
陈依滢 浙江音乐学院
从参与到共创:体验经济时代沉浸式演出的价值变革与未来探索 ——以大型原创沉浸式戏剧《新世界·破笼之宴》为例
王宁远 上海师范大学
阅读、书写以及未来变化——结合小说《弗兰肯斯坦》谈AI“复活”
三等奖(15名)
胡屹辰 上海戏剧学院
共创、焦点、认同:社群经济视角下剧院的观众拓展
程昕蕾 上海音乐学院
中国大陆独立乐队商业路径研究——基于四个乐队的比较分析
李瑾昱 上海音乐学院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观众研究
陈永业 星海音乐学院
创作者视觉下虚拟展览艺术创作理念研究 以"香港艺术发展局 art go digital : 击艺游纵 - 一埸虚拟实景之旅"为例
黄盛威 星海音乐学院
古典音乐自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张钊辉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策展”工作方法初探——以南池子美术馆行浸式展览舞蹈剧场为例
周颖 上海师范大学
中华文化类微短剧共情传播机制研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甄文清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艺术乡建参与式模式构建研究——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项目为例
高铭婕 上海戏剧学院
数智融合:传统戏曲创新路径探究——以XR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为例
李小宁 中央音乐学院
从艺术策划者视角论当代音乐推广的实践与探索
金芷昕 湖北美术学院
武汉地铁公共艺术空间构建与传播
薛天晴 中央音乐学院
“线上演奏家”的初现与构建——演奏类网络直播主客体及社会效用探析
尤雪 上海大学
扬州雕版印刷数字化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雅雯 上海大学
行为艺术展览中的社会影响与个体疗愈——基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能量转换”展览的实证分析
李鑫 上海大学
艺术管理视角下扬州东关街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
本次“变革与可持续新生态”论坛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和协作,主动应对挑战,推动艺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让我们期待明年再次相聚!
排版|包斯如
审核|魏星 方华
责编|孙宁宁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sc.tttmy.cn/news/5055.html